立即注册 登录
通约永存 返回首页

邬鉴民的个人空间 http://ys.sseuu.com/?101711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邬励军的高考故事

已有 375 次阅读2019-6-29 21:36

自强不息,天道酬勤:我的三次高考故事

                  邬励军(广州)

6月,正值一年一度的高考期间,网络、媒体纷纷报道了考生、家长和学校的各种激励措施、送考仪式及发生的各类事项,全社会都高度关注高考。此时,不由得想起我的高考岁月:40年前,我终于在第三次高考中考出了英德县文科第一名,从而走进了华南最高学府--中山大学。

    我是归侨子女,我的父母亲是马来西亚归侨,早年参加马共领导的抗日抗英反殖民统治斗争而在1949年被英殖民政府驱逐出境回国。我则是出生在广州,长在红旗下。9岁那年,我跟随父亲下放来到了英德华侨农场。在文革中,不仅是父辈们受到冲击,共和国的教育也停滞不前。虽然文革后期学校恢复上课,但社会上却普遍流行“读书无用论”。而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依然喜欢读书、思考。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千万个学子湧向了高考的考场,我也不例外。当时,在高中时期没有学历史和地理课程,加上理科招生名额多,我也随大流地报考理科。这时的我巳经高中毕业工作5年了,白天要参加劳动,晚上看书做题至深夜,没有老师辅导,全靠自己根据考试大纲进行复习。应该感谢我的初中、高中各科的老师,他们都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因为各种海外关系没能留在城市,而分配到华侨农场执教。正是他们,使我们这些归侨子女能够享受到应有的国民教育,打下较好的学习基础。高考成绩公布了,我幸运地入围了,随着就是填写志愿、就读学校,这些都没人指导,全凭自己的想法。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落选了。这时,父亲鼓励我,支持我继续参加高考。于是,我又开始了边工作边复习的紧张生活。

    很快,1978年高考又要到了。这时,我正在参加茶场的接越侨工作,经常到广州出差,忙得不可开交。尽管如此,我仍然抓紧时间备考。这一年还是选择报考理科,结果成绩没有入围,但凭这一成绩可以到华侨补校参加高考补习班。于是,我带着理想和信念踏入了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在补校,来自全省各个华侨农场参加高考补习班的归侨及归侨子女,组成了华侨补校复办后的第一批学生。我们背负着父辈们的期望,怀着读书的渴望,开始了有序的高考复习生活。老师们给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我们开辟了广阔的学习天地,我们则像一棵小树苗一样吸吮着知识的养分。对于一个已经工作7年并第三次参加高考的我,要把高中所有的课程重新学习、复习并不是一件易事。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对报考类别做了调整,通过分析自己的文科优势,决定1979年高考报考文科。我们不仅补齐了历史、地理课的短板,还充实强化了其他各科的复习内容。白天我们在听老师讲课,晚上在课室自习做题,同学之间经常对着地图展开讨论,根据历史年份回忆重大事件,连周六周日也不休息。这样的复习生活虽然很累,但效果显著。对知识的追求激励着我满怀信心地走进1979年的高考考场。

     40年前的高考并没有像现在那样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我们一早就坐上农场派出的卡车来到桥头中学考场,中午就在考场吃饭,饭后就地休息然后接着下午的考试,连续两天的考试消耗了我太多的精力,以至考完试后就病倒了。那时的高考没有鲜花、标语激励;没有社会的关注,也没有老师、家长的送考,有的只是自己的坚持和毅力!

当我接到县招生办电话,得知自己的高考成绩是英德县文科第一名时,心里反而觉得很平静,因为我确实是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4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有幸随着共和国的改革开放,成为高考制度改革及不断完善的见证者。

 

                                     写于2019年6月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