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通约永存 返回首页

江南仁的个人空间 http://ys.sseuu.com/?68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人工智能意识觉醒

已有 202 次阅读2021-11-25 04:23 |个人分类:AI自我意识


人工智能意识觉醒人工智能意识觉醒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近几年人工智能发展之迅猛着实令人瞠目结舌,2014年6月7日计算机首次通过了图灵测试,预示着人工智能进入全新时代,2015年6月20情感机器人Pepper在日本开售,1000台1分钟售罄。2016年3月阿尔法狗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李世石,一时风头无两,人工智能纵身一跃,出现在大众热词里面。随着这一波科技的推波助澜使AI恐惧的情绪再一次得到提升。

多数恐惧其实来源于未知,我们恐惧并不是因为对他可能带来的结果过分担忧,能够分分钟让我们灰飞烟灭的力量太多了,人工智能又算什么。就像大多小孩儿都怕鬼,但并不怎么怕老虎一样。之所以恐惧是因为我们还不知道它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子出现在我们面前,甚至连可能带来的灾难也有一半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人工智能是否具备意识,它将如何看待这个世界?逐渐发展起来的人只智能算法和应用场景是否能拼凑出一个人工智能人格?

l “我是谁?”

同样的问题,变化思考模式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以物种起源的角度回答时得到的答案大多会是与无机物怎么变成了有机物,简单生物怎么进化成了具备高级智慧的人类相关。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可能研究的对象就变成了灵魂如何超越肉体得到轮回。而心理学家所想到的则有可能是我的三重境界之类的事物。总之不论行业专家们是否已经有了站得住脚的合理解释,至少在普通大众眼里,这仍是一个几句话说不清的问题。

既然连人类都还在自我追寻的道路上摸索,那么从人工智能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答案是什么就并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这样的问题是在什么样背景下,为什么会被提出来?

公元前400年,社会结构的复杂程度已与现代社会比较相似。人类思维认知水平高度几乎已经达到了巅峰状态。往后的两千年里,虽然各个领域的科技在持续进步,然而人类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并没有根本性的进步。

为了想明白在什么情况下人会产生自我认知的思考,我希望可以通过对比今天生活场景中人们对“我”的理解,试图揣测出在两千年前苏格拉底为什么会抛出这样疑问。

接下来是一些大胆的推论:

2 假设1:维持机体生命得以继续保存是生物与生俱来的本能,是形成自我意识的根本要素,是先于个体生命形成的基本生命逻辑,实现方式由基因决定。

“我”的意识来源于自我保护以延续生命的本能需求。“我”最核心的一点认知要素是在自身存在性受到威胁时所做出的与生俱来的反应。婴儿会通过吮吸反射获取食物维持生命,树木到冬天通过脱落树叶降低水分蒸发保障生命得以持续。这些现象都是存在“自我”意识的表现。

2 假设2:人类以及任何一种生物的思维能力主要来源于先天的基因设定和后天对环境的学习共同促成。

2 假设3:精神世界中的“我”并不像生物体上的我是一个个体,而是由生物的“我”所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构成的集合。

所处的社会场景越多和外界的关系越复杂,扮演的角色越多。在不同角色共存时势必会产生矛盾和冲突。然而在同一场景中以同一生物体为载体的多个社会角色只能有唯一价值判断。这种由同一生物体的多重角色进行博弈的过程自然而然的会催生了我究竟是谁的思考

2 假设4:基于前3个假设,生存和繁衍是保障生命得以延续的基本算法之一,多样化的角色是构成了不同维度的算法和判断机制。因此人类的智慧可以看做是一个综合的算法集。

如果假设合理的话,那么关于自我意识来源的解释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影响一个生命个体/机械设备是否拥有自我意识的直接因素就是他是否被设置了具备这项属性。而这项属性的最终存在结果则是由“自我”机制设置和一系列价值选择逻辑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如果这个推论也还算合理的话,那关于人工智能觉醒的话题其实就可以变成另一个话题:

我们需要关心不是人工智能何时产生自我意识的问题,因为人工智能在启动工作的第一天就已经具备了自我意识。需要关心的是人工智能的自我认知水平已经到达了什么程度?是一棵树、一只狗、一个婴儿还是已经像一个政客一样在那里悄无声息的洞悉着这个世界。

发布于 2019-01-05 02:42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