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革”前的 华南师院附中(1)

0 / 1899

5

主题

6

帖子

21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13 10:4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彭老师最近看了高宏的(66届初中)校友的“文革前”前的华南师院附中一文。认为”高宏的同学的回忆一文,写得好。全面和客观,他深情回顾了这一段校史,缅怀老一辈附中师长的教导和优良的传统。给华附学子美好的回忆。这是他亲身的经历和深刻的体会。所以写得非常亲切动人。”为此,小编特别推荐大家。希望大家看了以后。也能在网上发表对附中的回忆文章。使我们的联谊网繁荣起来。由于原文是pdf格式的文件,因此打开会麻烦一些,要下载相应的软件才行打开。现在小编是试用pdf转为word的文件。
                      谨以此文献给培育我们成长的母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文革前的华南师院附中

                                            高  宏  的

                                         (2008年12月)

1963年 7月,我在广东实验学校小学部六年级毕业。

同年8月31日,入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读初一,属于?

三届?中的一员。在附中读书的这几年,即不是我人生的起

点,也不是我人生的终点,但却是我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站。

这一站,华师附中给我的知识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给我

的理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给我的身体锻炼出健康的体魄,

给我的精神磨练出顽强的意志,给我的人生观打上了抹不去

的烙印,同时,华师附中也留给我许多难忘的记忆和沉甸甸

的思考。今年,值此母校建校120周年华诞到来之际,几十

年前的往事不免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一、华师附中概况

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文革?前称华南师范

学院附属中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他由中山大

学、岭南大学、广东文理学院和华南联合大学的四所附属中

学合并组成。四脉相承的华师附中,其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

至1888年设立的广州格致书院,以及后来的岭南学堂、岭




南大学附属中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中山大学附

属中学等。

四校合并后成立的附中隶属华南师范学院,校址在广州

市区的中山四路和仰忠街。1956年在广州市郊区华南师范

学院所在地的石牌建立了新校区,1958年校本部迁至石牌。

校本部分为高中部和初中部,各为三年学制,每个年级为6

个班,每班约48人,全校为36个班,共有1600余名学生。

1960年,在市区的华师附小改称广东实验学校,市区的附

中改称中国广东科技学院附中,翌年改称华师附中广州分

校;1962年两校合并为十年学制的广东实验学校,设有中

学部和小学部,中学部为五年学制,小学部分为六年和五年

两种学制,随即该校脱离华南师院管理。

为适应备战需要,六十年代中期,广东省在全省初二年

级男生中公开招收了滑翔员,以此作为空军的后备力量。

1965年8月1日,滑翔班在附中开课,1966年又招收了一

批,两批滑翔班学员共有483人。我与许多男同学也参加了

体检,遗憾的是视力不佳,没能被录取。该批学员隶属华师

附中管理,文化课由附中教师兼任,飞行专业课由部队负责。

?文革?爆发后,该班停办。1968年以后,滑翔班学员中

陆续有100多人参了军,成为海军和空军的飞行员,其中还

有多名成为特级飞行员,并产生了两名将军。

附中是有创新精神和革命传统的学校。早在清朝末年,

当国人还在穿着长袍马褂、留着长辫子、不知道学校何为体

育课的年代,附中就将现代体育项目引入校园。那时的岭南

学堂为增强学生体质,强制开设了课外体育活动,计有:足

球、排球、网球、棒球、田径和游泳等,还成立了女子排球




队,并铸造了?附中人?一百多年的体育情结。1906年,

岭南大学在全国率先招收了4名女生,以后附中和附小也招

收了女生,直到1920年北京大学才开始招收女生,随后,

全国各地陆续效仿,冲破封建樊篱,实行男女生同校。1914

年,岭南学堂在全国率先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1919年五

四运动期间,广东高师附中的同学与大学生一道走上街头游

行,反对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1920年 8月,广东在陈独

秀指示下开始了建立共产党和共青团的活动,附中成为全省

最早的党团活动基地之一。孙中山曾三次造访岭南大学,附

中的许多师生也曾有幸聆听他的教诲。今天,中山图书馆内

的钟楼,当年就曾是中大附中的礼堂,1924年,标志着国

共两党合作的国民党一大就在这里举行。附中的师生在风起

云涌的大革命浪潮中经历了大浪淘沙,在峥嵘岁月的土地革

命战争中浴血奋斗,在风雨如磐的抗日战争中冲锋陷阵,在

催人奋进的解放战争号角声中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在广东历史上,附中曾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如与孙中

山、尤列、杨鹤龄并称为反清?四大寇?之一的中国民主革

命先驱陈少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著名烈士熊锐、林基路,

曾参加过建党、建军、统战等许多党的重大开创性活动的

106岁革命老人谭天度(生前曾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务),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生前曾任南海舰队副司令员、

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市长、交通部部长、国务院顾问等

职),原暨南大学校长、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陈序经,东江

纵队政治部主任、原副省长兼暨南大学校长杨康华,蜚声中

外的邓锡铭、钟南山等7名院士,以及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

纪录的举重冠军陈镜开等。




1952年华师附中成立后,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力

求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仅仅几年时间,

附中迅速发展成为?广东首位、国内知名?的名牌中学。?

?前,华师附中在广东省是授课课时最少、开展政治学习

最广泛、参加劳动项目和时间最多、体育锻炼最刻苦、课外

活动内容最丰富的学校。1959年华师附中在高考中名列全

省第一,1963年华附在每年一度的广东省中学生运动会上

获取男女团体冠军,此两项殊荣,附中一直保持到?文革?

爆发。

改革开放年代,华师附中更加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

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保持学校的整体实力,

不断培养出众多的杰出人才。华附是我国中学生参加奥林匹

克竞赛获奖最多的学校,所获国际奥赛金牌数量稳居全国之

首。华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继续保持发扬艰苦奋斗精

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增强劳动人民感情。从1990年开

始,附中高二年级的同学每年都要到清远市偏远欠发达农村

进行为期7~10天的?学农?活动。在此期间,同学们要与

农民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除参加农忙外,

还要进行科技支农和农村调研。

华师附中之所以能在中学教育领域不断发展,并长久不

衰,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以老校长王屏山为首的忠实于人民

教育事业、勤恳敬业、精通业务的教师团队;同时,附中继

承了一贯的教学传统,即从不因循守旧,永不自满,善于创

新和不断探索。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一传统得以继

续保持和发扬下来。许多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曾到校视察、

参观,并给予指示。(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